◎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志气的特征在于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
在甲骨文中,有一从ㄔ从图片的字图片。郭店楚简、上博简等出土文献性字皆写作眚字更增加了解决此一问题的难度。
赵岐注曰:凡人则触情从欲,而求可乐;君子之道,则以仁义为先,礼节为制,不以性欲而苟求之也,故君子不谓性也。……然则所谓某生者,以其生之所由或其初生之一种情态命之名也。(丁四新,2015年,第29页)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困难就在于人们先入为主地把《诗经》的弥尔性与金文的弥厥生联系起来。那么与德思想密切相关的性字应该也经历了一个从生到从心从生性的过程。(徐复观,第9-10页)那么弥厥生的生字究竟应解释为生字本义抑或解释为性的含义呢?丁四新认为:作‘弥生,作‘弥性,于义皆通。
[26]许慎,1963年:《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淮南子·齐俗训》说:得其天性谓之德。盖缘是格物得尽,所以如此。
《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大梦也。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而物之所在,莫不有理。敬以直内,便能义以方外。致知,如一事只知得三分,这三分知得者是真实,那七分不知者是虚伪。
[13] 格物致知,贵在心存敬意,这是格物主敬的道理。惟致知,则无一事之不尽,无一物之不知。
若为物欲所蔽,即是珠为泥涴,然光明之性依旧自在。学者苟能存先立其大之心,而务朱子之功,则所谓居敬者,居之心也,所谓穷理者,穷之心也。若见得一边,不见一边,便不该通。如所谓'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自家知得这个道理,处之而各得其当便是。
须是多端理会,方得许多节次。[16]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接触,介入事物演进的过程,格物而获致知的效果。穷来穷去,末后自家真个见得此理是善与是恶,自心甘意肯不去做,此方是意诚。所谓穷理者,事事物物,各自有个事物底道理,穷之须要周尽。
若不知得,只是作事,只是接人,何处为穷理。而觉毋需格物,自心中有所觉悟,忽然自理会得。
又如喜怒上做工夫,固是。[6] 《大学章句》 释经一章。
若讲论文字,应接事物,各各体验,渐渐推广,地步自然宽阔。此为知本,此为知之至也。大学"明明德於天下"以上,皆有等级。此调物格,此谓知之至也。相反,尚在第一级便要跳到第三级,举步阔了便费力,效果自然不佳。[12]认识实体的方法是格物。
古人爱物,而伐木亦有时,无一些子不到处,无一物不被其泽。为善,须十分知善之可好,若知得九分,而一分未尽,只此一分未尽,便是鹘突苟且之根。
然须是极尽其理,方是可止之地。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事物一方面是客观具体的存在,一方面也是主观想象的存在。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皆人所不能无者。有物便有理,若无事亲事君底事,何处得忠孝。"[10]在朱熹看来,《大学》说格物,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如此方见得实体。虽为物欲掩蔽,然这些明底道理未尝泯绝。
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是得其所止。易言之,又可简化为两步:格物致知与觉悟穷理。
守其所止,无须臾之或离。朱熹论格物之功,又在于透过外形而见事物的内质(实体)。
[19] 《朱子语录》卷五八。将此心去体会古人道理,循而行之,[14] 如事亲孝,自家既知所以孝,便将此孝心依古礼而行之。
若须待它自然发了,方理会它,一年都能理会得多少。家未齐者,不成说身未修,且待我修身了,却来齐家。但细推其次序,须著如此做。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际,要得常见一个明德隐然流行于五者之间,方分明。
要之,今且自近以及远,由粗以至精。须是逐一验过,虽在静处坐,亦须验个敬、肆。
[2]朱熹也在多处论及格物致知。《列子·力命篇》:杨朱歌曰: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而今且大著心胸,大开著门,端身正坐以观事物之来,便格它。看来大学自格物至平天下,凡八事,而心是在当中,担著两下者。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9:53天狐定制
2025-04-05 19:44天狐定制
2025-04-05 19:11天狐定制
2025-04-05 19:01天狐定制
2025-04-05 19:01天狐定制
2025-04-05 18:21天狐定制
2025-04-05 18:20天狐定制
2025-04-05 18:13天狐定制
2025-04-05 17:43天狐定制
2025-04-05 17:30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